爭論的故事(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教學內容 蘇教版課標本三年級下冊第八單元第25課。 教學目標 1.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理解重點詞語:不以為然、爭論不休。 2.運用多種方法讀出人物爭論時的不同語氣。 3.理解課文內容,領會故事所蘊含的“做事應抓住時機”的道理。 4.會根據句子之間的聯系排列句序。 教學重難點 1. 運用多種方法讀出人物爭論時的不同語氣。 2. 會根據句子之間的聯系排列句序。 教學流程 一、復習導入 1.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爭論的故事。“爭論”在詞典上的解釋是:各執己見,互相辯論。那它在文中的意思誰會講? (哥哥認為大雁應該煮了吃,弟弟認為應該烤了吃,他們誰也不讓誰,互相辯論。相機板書: 煮 烤) 二、學習第3小節 1.講得很正確,那哥倆具體如何爭論的呢?我們就通過朗讀來告訴大家。先請你們去認真讀讀第三小節。打開書,自己讀。 2.學生自讀。 3.師生合作分組讀。 4.你們發現沒有,哥倆在爭論時多處用到了問句(畫線),它們是一般的疑問句嗎?在這里有什么作用呢?請大家讀讀這些問句并想想。 5.學生自讀后交流:是反問句,語氣很強烈,就請你讀其中的一句,讓我們一起來感受一下強烈的語氣。其它幾句誰來?哥哥用反問強調的是煮,弟弟用反問強調的是烤。爭論或參加辯論大賽時運用反問常常會起到一問頂三句甚至十句的作用。我們再一起來合作讀一讀,進一步體會反問的妙處。 6.剛才你們的朗讀僅僅是讓人聽到了哥倆爭論的聲音,而“聞其聲”只是朗讀的第一境界。(板:聞其聲)事實上,他們爭論時還有豐富的表情、一定的動作,等等。那會是怎樣的呢?同學們可以根據書上的插圖、提示語或者聯系自己的生活經驗在小組里討論一下,呆會一起來交流。 重點抓住“煙熏火燎、皮香肉嫩、不以為然、大聲爭辯、很不服氣”等詞語。 不以為然:先說理解,那他會做出怎樣的神情和動作呢?就請你這樣讀。 剛才這位同學在交流時,先說了自己的理解,然后帶著表情、動作讀了相應的話,很有條理。誰再接著交流? 7.你們帶著表情、動作來讀哥倆爭論的話,不知不覺中就達到了朗讀的第二境界,不僅讓人“聞其聲”,還能讓人“見其形”。(板:見其形)請同桌兩人合作帶著表情、動作連起來讀一讀。(同桌練讀) 8、下面我請兩位同學來演一演,哥哥誰來?弟弟呢?不讀提示語,帶著表情動作直接讀 9.朗讀的第三境界是要讓人能夠“入其境”(板:入其境)。請大家在反復練讀的基礎上,不看書記住哥倆說的話,然后帶著表情動作讀,這樣你會更投入,別人才會入其境。抓緊時間趕快練吧 10.問:他們的爭論到此有沒有停止呢?文中哪個詞看出來?(揭示并理解:爭論不休——休,停。) 11.下面我們就分兩大組來爭幾次(四),再現一下當時哥倆爭論不休的情景。開始前,我先請你們做個選擇題:哥倆爭論的過程中,一是聲音越來越大二越來越小三先越來越大后越來越小?為什么選三?好,我們就來爭四次,第一次,第二次,這兩次聲音越來越大;第三次,第四次,這兩次聲音越來越小。聽明白了就點點頭。好。你們是三排是哥哥,你們三排是弟弟,別忘記表情、動作。) 12.請問哥哥和弟弟:你們這樣爭論不休,僅僅是消耗了體力嗎?請大家想一想再說。 (還消耗了時間、貽誤了射大雁的時機、錯失了良機、機不可失時不再來、巴爾扎克說過:機會來的時候像閃電一般短促,全靠你不假思索地利用它……) 你們邊讀邊想,竟然達到了朗讀的最高境界,那就是“悟其意”(板書)。你們能做到這點真了不起! 三、學習7——12節 1.盛老師的學生聽完她講的故事后,感想很多,開火車讀讀7—10小節。 2.出示7—10小節:再讀讀這四小節,它們排列的順序能不能打亂?為什么? (不能打亂,因為一下句是接著上句來的,二一句比一句深入,三第四句是對前三句的概括?)一起分組讀。 3.如果你也是盛老師的學生,要接著往下說一句話,應該注意什么呢? 4.好,下面就請大家帶著對自己的提醒,在書上第11小節省略號的地方寫一句話。 5.學生寫,指名交流。大家都說得很在理,不管怎么說,大家都一致認為做任何事都要抓住時機(板),很多時候,爭不如做(板),尤其是這種無休止的爭論更是不可取的! 6.你們講得多好!看,盛老師向你們投來了怎樣的目光?(出示:贊許)盛老師為什么不時向你們投來贊許的目光? 7.這也就是盛老師講這個故事的目的,也正是我們今天學這個故事的目的之一。 五、總結全文,布置作業 1.我們一起來看全文,它是故事中套著故事,盛老師給同學們講了《爭論的故事》,從而使同學們受到了啟發。這個就叫借事說理(板書),比一般的空講道理容易讓人接受,也更有說服力,在生活中經常會用到。今天回去把這個《爭論的故事》講給家人聽。讓故事中的哥倆成為我們在學習、工作、生活中的一面鏡子。昨天,我給我們班的學生講了《坐井觀天》的故事,故事中,小鳥認為天無邊無際大得很,而青蛙卻說天只有井口那么大,它們為此爭論不休。我班學生聽完后談了很多感想,可是我在記錄時不小心把順序弄亂了,想請你們幫我按順序重新排列一下。 2.嘗試排列句序 ()它不僅眼界小,還自以為是,真是太不應該了。 ()不是青蛙傻,是因為它一直呆在井里,看到的天當然只有井口那么大了。 ()我們不學井底之蛙,看問題,認識事物,一定要站得高,看得全面。 ()對,它生活的范圍小,所以眼界也就小了。 ()青蛙真傻,天明明是無邊無際,它卻說是只有井口那么大。 板書 爭論的故事 借事說理 煮 烤 聞其聲 見其形 抓住時機 爭不如做 入其境 悟其意 瑯瑯讀書聲,濃濃語文味 ——評施老師執教的《爭論的故事》 謝惠忠 《爭論的故事》是一篇說理性的文章,它將清代笑話集《笑林廣集》中的一則笑話自然地結合于師生對話的場景中,同時把“做事應抓住時機”的道理巧妙地蘊含其中,發人深省,寓教于樂。 課文分兩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寫盛老師講的故事:兄弟倆看到大雁不去射,反而爭論怎么吃大雁,還找過路的老人評理,最后大雁飛走了,兄弟倆再也射不著了。這一部分在敘事中寓理——兄弟倆因“爭論”而錯失射雁的時機。第二部分,主要寫盛老師啟發同學們談聽了故事的感想。這部分借文中的學生之口說理,幫助學生感悟理解并產生共鳴,從而深入領會故事中蘊含的深刻道理。 這堂課,施教導以讀為抓手,引導學生在朗讀中感悟,在朗讀中明理。很好地實現了語文工具性與人文性的有機統一。為我們上了一堂成功的示范課。我想用“瑯瑯讀書聲,濃濃語文味”這十個字來概括這堂課的特色。 語文味是什么?語文味并不是摸不著、看不見、非常玄乎的。“語文味”就是語文課要突出語文教學自身的特點,要讓學生從語言入手,從品味語言達到運用語言,著眼于培養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最終積淀文化,形成自己豐富的精神世界。 就《爭論的故事》這篇課文而言,我認為其人文性是比較濃的,如果深究的話,很可能會減弱語文學科本身的特點,比如:故事中“射大雁”的言談與今天所倡導的“珍愛自然,保護動物”是相悖的。如果我們沒有吃透教材的編寫意圖,那么爭論的焦點將會轉移,使學生對本文爭論所引發的意義產生偏離。而教材在編寫的時候是將這個經典的故事通過盛老師的講述來呈現的,這樣一來使這個故事具有了現代意義。課文巧妙地采用了“兩全”的辦法,即通過“討論”來進行滲透,讓學生在“討論”中明理。 施教導很好地把握了這一點,所以在執教過程中,把教學的重點放在運用多種方法讀出人物爭論時的不同語氣上。通過朗讀來再現當時的情景,通過朗讀來體會人物內心,通過朗讀來感悟文章蘊涵的深刻道理。 下面我從三個方面具體地來說一說: 一、“讀”占熬頭,課堂散發“語文味” 新課標指出:“閱讀教學要注重學生的個性化的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注重熏陶感染,潛移默化。”要做到這些,必須注重讀書。讀是根本,沒有讀,就沒有感悟和理解,就沒有語感的生成、情感的熏陶、語言的積累和運用。我們都知道:“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閱讀教學光靠“人文熏陶”,顯然熏不出語文能力來,而應在師生充分朗讀涵詠文本內涵的過程中,在情趣盎然的師生共同參與中自然流露出來的。 施教導在課文第三自然段“爭論”的教學中,就從“讀”字上作文章,在簡潔明快的導入后,直接將兒童的視角引到“爭論”這一主題,可謂重點突出。 老師說:“哥倆是怎么爭論的呢?請你們去認真讀讀第三小節。”當學生心中有了疑問,就會有想解決問題的沖動,這時教師給予學生足夠的讀書時間,讓他們潛心會文,在自讀自悟的過程中初步感知文本。 江蘇省小學語文教材編輯部主任汪曉鉛在語文(三年級下冊)教材簡介時提出了四個注意點,其中一個就是:要十分重視對學生讀書的指導。 閱讀教學最根本的任務就是教學生學會讀書。不難發現,這堂課施教導在讀書的指導上不僅方法多樣,而且運用靈活自如。她讓學生通過個別讀、合作分組讀、自由練讀、表演讀等不同形式的朗讀,多角度,多層次地感悟爭論過程中人物的表情、語氣、心理,激發學生的表達欲望。在生生互動,師生互動中讀出感情,讀出情趣。通過讀使學生將課文語言材料“內化”,提高了言語運用能力和技巧,掌握了提示語的一些規律,體會到反問的妙處,并為之后深入理解文本蘊涵的道理作鋪墊。 而說理部分的教學,施教導更是匠心獨運,采用“開火車讀”的方式,讓學生明白表達的邏輯順序,從而水到渠成地揭示了文章蘊涵的道理。 瑯瑯的讀書聲,是語文課上最動聽的聲音。朗讀是唯一不可替代的融通語言和精神的言語學習方法。在瑯瑯書聲中,學生用心靈去擁抱語言,與作者的心靈直接交流,在思維和情感的強烈震撼中領會作者深邃的思想。 二、咬文嚼字,課堂香溢“語文味 “讀書如飲食,從容咀嚼,其味必長;大嚼大咽,終不知味也”。在本課教學中施教導以文本為“本”,引導學生細細咀嚼,慢慢品味,使其領略到語言文字的獨特魅力,從而激活閱讀內動力,于無形中把握語意,品出語文味。 這里我想舉兩個例子來說明: 1、施教導的新課導入,從課題入手,緊扣“爭論”開門見山,拋出字典中的解釋,爭論在字典上的解釋是:各書己見,互相爭辯。在理解字面意思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聯系上下文解釋這個詞,這正是我們學生缺失的一種語文能力,即對詞語的敏感度和領悟力。 2、巧解文中關鍵詞。例如對“爭論不休”一詞的理解,教者是這樣引導學生理解的:“他們的爭論到此有沒有停止呢?哪個詞看出來的?”學生很自然地就找到了“爭論不休”這個詞,從而不僅降低了理解的難度,而且緊扣文本,突顯了語文學科的特點。 三、實踐運用,課堂彌漫“語文味” 語文學科的教學目標是“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為了保證目標的實現,語文課要突出語文訓練,作為教者要善于挖掘文本中的訓練點,引導學生進行實踐運用。重視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采用多種形式,讓學生在使用中積累語言,內化語言,在運用中提升自我的言語表達力,同時豐盈自己的內心體驗。 我們的語文課堂要有言語實踐,要有語言的生成。施教導在教學第三自然段時,通過各種形式的朗讀,讓學生充分感受到哥倆“爭論”的激烈與無效以后,隨即話鋒一轉:請問哥哥和弟弟,你們這樣爭論不休,消耗的僅僅是體力嗎?一個反問,迸發學生的思維火花,學生的思維有了提升,從剛才的故事中悟出了道理:兄弟倆消耗了時間、貽誤了射大雁的時機、錯失了良機、機不可失時不再來……此時學生已經走進文本,看到了文字背后的精妙,即人生道理。施教導巧妙的設問,引發了學生思考,激發了學生表達的強烈愿望。此時,文本的語言內化為了學生的語言,通過角色轉換的形式,又將內化的語言表達出來。從而提升了學生的言語表達能力,同時也豐富了學生的內心體驗。 課文的第11自然段為學生留下了放飛思維的“空白點”,在教學中,施教導緊緊抓住“空白點”,巧妙地將其設計成“語言訓練點”,并引導學生加以實踐運用。由此創生了許多新的課程資源,豐富了語言,活化了學生說的內容,在悄然中提升學生說的能力。 最后值得一說的是施教導在課堂上留有學生作業的時間,這在以往的公開課上是不多見的。她很好地為我們做了一個輕負高效的示范,我想這應該是我們今后課堂教學的一個方向。 綜觀今天施教導的這堂《爭論的故事》,她通過扎實有效的朗讀、品味、運用,在切切實實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我覺得這是一堂成功的課例,由于本人水平有限,可能還有許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沒能很好地挖掘,不到之處,敬請包涵。謝謝各位! 朗朗書聲,激活課堂——聽施老師的課有感(2009-06-14 17:21:47) 轉自寧靜致遠的博客 《爭論的故事》是一篇借事說理的文章,通過一個生動有趣的故事,闡明一個深刻的道理。這篇課文有兩個顯著的特色:1、借事說理。2、大量運用人物語言,以對話推進故事發展,以“講”代“敘”,增強了故事的緊湊性。施老師她根據文本特點,整堂課通過品讀和感悟,讓學生與文本深入對話,扎扎實實地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使學生的語文能力在閱讀、交流中得到提高,展示了一堂原汁原味的語文課。呂叔湘先生說:“語文教學的首要任務是培養學生各方面語感能力。”教師培養學生的語感就應該從語言文字符號的刺激入手,而朗讀就是最積極最有效的“刺激”。聽了施老師的課,我對課堂上的朗讀指導有了頗多的感觸,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一、讀貫始終 以讀為本是我們在新課程實驗中致力尋求的新理念,也是語文教學的至高追求。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凡是沒有學會流利地、有理解地閱讀的人,它是不可能順利地掌握知識的。這里所提到的“流利的、有理解的閱讀”即朗讀。而朗讀就是讓語文飛翔的一對翅膀。施老師把語文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帶著“朗讀”這把鑰匙,走進語文殿堂感知語文世界。她始終以讀為主,緊扣“哥哥和弟弟怎樣爭論不休,怎樣把爭論的語氣讀出來”這個問題,抓住關鍵詞句,品讀文本,悟出文本的意思。 二、讀書的四重境界——讀有方法、讀有層次 施老師在指導學生朗讀課文上,有方法,有層次。她循著朗讀的四重境界,環環相扣,層層深入。施老師首先讓學生大聲讀熟哥倆的對話,告訴學生,這是達到了讀書的第一境界——聞其聲。然后,她讓學生討論如何讀好人物的對話,總結出注意提示語及提示語中表現動作、神態的詞語讀出爭論的語氣,通過理解重點詞來品讀等方法,然后讓學生自由練習朗讀。由此將讀書提到了第二境界——見其形。接著,她又激勵學生向讀書的第三境界——入其境進軍。學生在熟讀的基礎上,加上動作、表情分角色表演,把激烈的爭論通過朗讀表現出來,充分體現出對文本的理解,使得閱讀成為賞心悅目的享受,成為學生展示自我的舞臺。最后,施老師提出了讀書的第四境界——悟其意。她讓學生做文中盛老師的學生,說說哥倆爭論的故事,帶給自己什么啟發?就這樣施老師通過多角度、多層次的朗讀指導,逐步引導學生由讀通到讀懂,再到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落實了讀的訓練目標。在瑯瑯的讀書聲中,使學生感受作者進行表情達意的方法,使學生漸漸明晰了本課的寓意。 這堂課上,施老師對教材的獨到把握,簡約扎實的教學風格,深厚的教學功底,嫻熟的教學技能,使我由衷地佩服,值得我學習! 評《爭論的故事》 2009-06-15 11:12 轉自靜靜走過的博客
今天又有幸聆聽了施娟芬老師的《爭論的故事》,雖然之前不認識施老師,但是施老師的干練、用心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這是一篇借事說理的文章,雖然大部分篇幅用來敘事,但敘事是為了說理,即:抓住時機,先做起來。施老師教學時能夠把握住課文的重點,并且通過有效的教學手段讓學生體會。施老師對課本仔細的鉆研、精心的設計讓人欣賞,施老師課堂上的干練、果斷和靈敏讓人敬佩。這節課更是充分地證實了這一點,下面我就印象最深的幾處,談談我個人淺薄的看法: 一、引進課程資源,體現開放性。 語文即生活,語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等同的,每篇教材都有豐富的資源可供開掘和利用,施老師根據教材的重點和難點,把開掘點放在“做事要把握時機”這一哲理的引申和拓展上。施老師“先扶后放”,先通過理解四句感悟的話能否顛倒,來理解這一哲理,最后進行內化,自己再寫一些感悟,讓學生對于這一哲理有更深刻的理解。這樣,既加深了對文章所昭示的哲理的理解,同時,又加強了語言的積累。我也看出了施老師備課的用心,設計的精心,能夠從學生的角度出發,考慮到學生的心理特點。 二.多種形式,調動學生積極性。 對學生積極性的調動,施老師也是下足了功夫。讓學生在讀、講、悟的過程中,知識,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全面提升。教師抓住讀、說,這最基本的訓練方式進行,對學生的引導和推進都有比較明確的目的。例如,在指導學生讀好兄弟倆說的話的時候,抓住“不以為然”、“很不服氣”等詞語,感悟人物此時的心情,說時的語氣,從而進行朗讀的訓練,當學生讀得不夠到位時,教者用特有的方式指導學生讀好、讀生動。在讀的過程中充分感受人物形象,為之后深入了解文本隱含的道理做鋪墊。 三、讀寫結合,加強實踐性。 以對話推進故事的發展是本文的一大特點,通過多角度、多層次的朗讀感悟,學生已感受到文中如何用準確,生動、傳神的提示語進行表情達意的方法,于是,施老師安排了一段看圖說話,在觀察的基礎上,對人物對話進行添加提示語和表情的訓練,學生通過表演、交流、講評、比較,激活了學生頭腦中的知識儲備,提高了言語運用能力和技巧,掌握了提示語的一些規律,促成了知識向能力的轉化。 語文即生活,語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等同的,每篇教材都有豐富的資源可供開掘和利用。施老師的課給了我一個啟發:一節課是否有效,最終還是要看老師是否對教材鉆研的透徹,是否經過了精心的設計。 教學內容 第五單元“加與減(二)”
二、教學目標
1.使學生探索并掌握兩位數加一位數進位加的計算方法,初步體會計算方法的多樣化。 2.使學生感受到數的計算與生活的密切聯系,進一步體會加法的含義。 3.進一步鼓勵學生獨立思考,重視算法多樣化的同時注重算法的優化意識培養。 4.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三、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在學生掌握了“20以內的進位加法、退位減法”和“100以內不進位、不退位的加減法”基礎上學習的。
四、教學準備
教具:多媒體課件、跳跳龍卡片、問題卡片。 學具:小棒、答題卡、水筆、卡通紙牌。
五、課堂實錄
(一)導入
師出示跳跳龍的圖片和課件,帶學生模擬去歡樂島的圖書館參觀的場面。 (課件:跳跳龍駕駛飛機,飛往歡樂島(圖片),來到歡樂島的圖書館(視頻)。) (設計意圖教師根據課件展示的畫面解說。A.我們出發吧!B.哇!這兒的景色真美!C.看這兒,到歡樂島的什么地方了?D.這里的書可真多呀!)
[1] [2] [3] [4]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