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蘭芳
姓名:梅蘭芳

出生年月:1894年
籍貫:中國江蘇泰州人
梅蘭芳,我國著名的京劇表演藝術家。工旦。原籍江蘇泰州,長期寓居北京。生平事跡梅蘭芳出身于梨園世家,其祖父、父親、伯父均為著名藝人或著名琴師。他早年父母雙亡,由伯父梅雨田撫養成人。8歲開始學戲,9歲拜吳菱仙為師學青衣,10歲首次登臺演出織女,14歲搭喜連成班演出。與此同時,他一面繼續向吳菱仙學戲,一面又求教于秦稚芬和胡二庚學花旦戲,并刻苦學習昆曲、練武功、練功等,還廣泛觀摩旦角本工戲和其他各行角色的演出,為日后的藝術創造打下了堅實基礎。中華民國二年、三年(1913~1914)間,他兩次應邀赴上海演出,上座率經久不衰,盛況空前。同時他觀看了反映近代、當代題材的新戲,對他的藝術思想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從此,他開始排演大量的新劇目,并開始了對藝術的改革和創新。
民國四年(1915)四月到五年(1916)九月,他排演了11出新戲,有時裝新戲,古裝新戲及昆曲傳統戲。積極挖掘整理演出傳統劇目,對京劇藝術的發展起到了承前啟后的重要作用。梅蘭芳在藝術上的卓越成就引起了國外人士的重視,曾于1949年前兩次赴日本演出,一次赴美國演出,一次赴蘇聯演出,向海外傳播中國文化及表演藝術。所到之處,觀眾反應強烈,受到高度評價,并榮獲美國波摩那學院和南加州大學的榮譽文學博士學位。梅蘭芳不僅是一位杰出的藝術家,還是一位偉大的愛國主義者,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他在上海排演了《抗金兵》、《生死恨》等劇,傾注了愛國熱情;在日本帝國主義侵占中國的艱苦歲月中,他身居淪陷區,不怕威脅利誘,蓄須明志,拒絕演出,靠寫字賣畫為生,一直堅持到抗日戰爭勝利,表現了一位藝人崇高的民族氣節。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他赴朝鮮進行過多次慰問志愿軍演出,并于1956年再次東渡日本演出,增進了兩國人民的友誼和相互了解。1957年11月,他作為中國勞動人民代表團的成員,參加了慶祝蘇聯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勝利四十周年的大會。1959年,他加入中國共產黨,并以65歲高齡,排練并演出了新戲《穆桂英掛帥》,這是他的最后一出戲。1961年8月8日因心臟病發作,在北京病逝。
梅蘭芳在50余年的舞臺生活中,精心鉆研,勇于革新,創造了眾多優美的藝術形象,積累了大量優秀劇目,形成了令世界人民矚目的"梅派"藝術。
他的藝術經歷了三個不同的發展階段:
從他開始演戲到民國四年(1915)左右,是以繼承傳統為主,演出的劇目多為正統唱功戲。在此期間,他已顯露出卓越的藝術才華。
從民國四年(1915)到抗日戰爭前夕,是他創造精力最為旺盛的時期。這一時期他不僅連續排演了一些時裝新戲,還致力于古裝新戲的創造和傳統劇目的加工整理,完成了京劇旦角表演藝術上的重大革新,突破了傳統正工青衣專重唱功、不太講究身段表情的局限,將花旦和刀馬旦的技巧融進青衣表演中。他還排演了一些歌舞成份較重的劇目,豐富了京劇的表演。并對舞臺美術、布景、化妝和音樂進行了重大的有突破性的改革,一直為后人所繼承。
從抗戰勝利重返舞臺到逝世,是他藝術生涯的最后階段。這一階段他的演出雖然不多,但對人物塑造更富于內在魅力,藝術達到爐火純青的最高境界。代表劇目有:京劇《洛神》、《霸王別姬》、《廉錦楓》、《天女散花》、《麻姑獻壽》、《西施》、《宇宙鋒》、《貴妃醉酒》、《抗金兵》、《梁紅玉》、《穆桂英掛帥》等,昆曲有《思凡》、《喬醋》、《鬧學》、《游園驚夢》等。他的《游園驚夢》、《貴妃醉酒》、《斷橋》等均已拍成電影。梅派藝術傳人有李世芳、張君秋、言慧珠、杜近芳、梅葆玖等。
代表劇目有:京劇《洛神》、《霸王別姬》、《廉錦楓》、《天女散花》、《麻姑獻壽》、《西施》、《宇宙鋒》、《貴妃醉酒》、《抗金兵》、《梁紅玉》、《穆桂英掛帥》等,昆曲有《思凡》、《喬醋》、《鬧學》、《游園驚夢》等。
|